浅析《一朵桔梗花》

浅析《一朵桔梗花》

连城三纪彦的《一朵桔梗花》大概是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之所加上”大概“二字并不是因为我对其的至爱程度存疑,而是我并不很希望称其为”推理小说“

连城的《一朵桔梗花》我是在将近考试的两个月前看的,当时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全书,在考场上我还能回忆出很多细节。我尤其喜欢弥漫在全书的那种悒郁凄美的文学性。作为一本以凶杀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一个个短篇中展现出的小巧精致的格局也非常符合我的口味。

在看的见的一个个故事表面下,连城始终围绕着“大正”二字。这种勾连几乎是毫无掩饰的,我相信对于大正时代毫无了解的人都能从反复出现的“关东大地震”、“社会运动”等字眼中看出推理背后若隐若现的历史感。大正(1912-1926)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除了最直观的短暂这一特点外,它还有什么令这位小说家如此着迷的地方。直到日本文艺史的课上正式介绍大正时期的文学时,我才发现大正实在是一个太过契合日本审美的时代了——宏伟、唯美、希望、哀愁、迷茫、开化、进步、复古,各种元素和意识如此完美地交织在一个不过20年的时代里,就像稍纵即逝的春樱一样,美好只不过一瞬间,很快成为令人惋惜和铭记的过去。

这种惋惜也是我在看连城的这本小说集时最深刻的感受,故事中所描摹的那些年轻人们,为了自己一股纯真而热切的冲动,发出那些尽管稚嫩却也无瑕的言行,但最终因为时事无常而落入不幸。这样的故事如果按照本格推理那样平淡地地直接道出难免显得俗气,连城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在小说中倾注的纯文学气息。白藤花和桔梗花两篇,取材于风俗,物哀融贯于花景,并且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效果更令人叹惋。菖蒲之舟和夕荻情死两文都是有关于殉死传统的故事,殉情死本是古典文学里常见的情节(在推理的核心诡计上,这两篇也都尝试在古今交汇的时代冲突里制造意外)。菖蒲一篇里围绕俳句讲述人情,夕荻一篇让古朴的万叶汉诗串联起人物凄美的爱情经历。这些都可以看出连城在文学性上的志趣,一种复归到中世甚至更早的古典文学的主张。《菖蒲之舟》这一篇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态度:对于纯粹技法上的写作,连城认为其相比于真正抒情而发的文字是廉价的,甚至是不亚于罪恶的存在。

连城在这本书里表现出可不只有文学家那种醉心感性的出世态度,毕竟大正时代除了浪漫凄美还展现出的另一面,就是扎根于现实的,一种迫切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人情不是连城关注对象的全部,黑道帮派的爱恨,武士遗孤的忠义,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沦丧,甚至还有社会动荡下的自我认同——连城着墨的人物阶层是相当全面的,他的观察视角也是丰富的,借助这些视角,连城看到的是现代化对于人心的污染,而与之相对的是在闭塞的乡村和荒野,看似天真愚昧的落后于进步时代的人却展现出难能可贵的真情。这种社会意识和上文提及的连城自己的文学主张是分不开的,并且不如说正是对于上述文学主张的继承。

我过去一直认为推理小说就和数学题目一样,要旨是注重逻辑的严密,而文学性不过是次要的,并且我也一直认为推理小说家应该出于这样的自觉来创作,因为如果不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逻辑理性的人,而尝试在推理中融入真实的人性,推理在最开始就是自相矛盾的。我有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了岛田庄司那些精彩的本格推理。连城的推理肯定不是我所定义的严格的推理(所以我会更倾向于把他看作纯文学),但是从效果上来看,他的故事所制造的震撼并不亚于本格式推理。连城的推理格局不大,恰巧是我最喜欢的常识违背型的故事,精悍的篇幅注定了连城不会展开什么复杂的机关或密室设定,而是采用非常生活化的叙事来制造足够份量的惊奇。如果说本格式的推理是极度聪明的人制造出极致的诡计,在这本书里却是普通人以自己的人情展现出极致性。

当然,我更希望以一种纯文学性的态度,而不是推理式的态度来看这部作品,我觉得它描摹了一种远超于通俗推理读物的可能性,在这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似乎能和谐共存。

作者

haikuzu

发布于

2019-07-21

更新于

2021-05-27

许可协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