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一个好耳机?

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一个好耳机?

之前看到少数派发起的征文活动“我和我的音乐设备”时,我就有一股虚假的投稿的冲动,觉得自己就像鲁迅那样“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仔细一想,关于音乐设备的话题,我的经历还远不足以用“故事”这样的词来形容,但总觉得不整理成文字心里不畅快,索性把它写成一篇 blog 吧

⚠️字数较多,营养不大,十分主观

启蒙时代总是让人觉得美好

清华紫光那个非常 mini 的随身听,我不知道它的型号(它甚至不一定有型号),一个指关节那么长的银色机子加上一些彩色的塑料装饰,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我最早接触到的能称为音乐设备的产品就是它了。一个 MP3 搭配一个耳机,在夏天的晚上把凉席铺在老房子的天台,躺着能看见星星,你会觉得随身听里传出的声音就是你所处这个世界的 BGM 。我自己并没有这样一台随身听,但是家长买了一堆……身边的很多人都在使用,不大的内存里什么类型的歌曲都有,从我妈的基督教诗歌到一些纯音乐曲子。华语、英文的流行歌大多数是我放进去的,但实际上听得最多的是那些诗歌,将近一百首歌我已经熟悉到了能从前 5 秒辨别出这是哪一首的地步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接触音乐的早期就很自然地排斥外放,母亲在家的时候很喜欢打开电脑的千千静听然后把音量调得很高公放出来,但我始终是缩在房间里带着耳机听歌,从一开始音乐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相当私密的体验,这个感受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借用好奇心日报文章里的一句话

音乐就好像属于每个个体的露天体育场。

升入初中后我得到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的音乐设备,银色的 MP4 ,彩屏,同样是紫光的产品。这台设备我到现在还留着,应该还能打开。这时候,那些个位数价位的地摊耳机显然不能满足我了,于是在朋友的安利下,我入手了自己的第一个耳机——40¥左右的挂耳式耳机。森麦的这款耳机居然到现在还在售,技术肯定是革新的了,只是模具和十年前丝毫不差。

我使用这款耳机的时间应该是相当长的。整个初中自然不必说, EarPods 出现在我生活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还是觉得在音质上森麦的这款耳机要优于 EarPods 的(当然是菜鸡互啄)。但是挂耳式耳机在佩戴上并不方便也不舒适,足够方便的 EarPods 加上它简洁的外观很快让我把森麦封存到抽屉里了。

而实际上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从传统的.mp3文件转变为 online music 了,当然那时的在线音乐和今天的流媒体还是很不一样的,版权意识还几乎不存在的时代里, download 的方式还是很流行的。并且和现在这种智能推荐的分发方式不同,那时候认识一首歌的方式还是相当社会化的。“最近在听些什么歌啊?”这样展开的对话是我认识新音乐的方式之一。初中时的朋友在音乐品味上其实是比较类似的。(当然和如今的我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了 233

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一个好耳机

(其实这篇 blog 的标题我一直没想好,在这个部分写完之后,我觉得这个小标题或许可以作为 blog 的标题)

先夸一波网易云

我的音乐品味之所以会发生剧变,和网易云音乐这个产品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我已经不使用它了,但是它对我在音乐方面的影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这样一个关于硬件的话题下我也需要谈到它。在欣赏音乐的形式上,网易云音乐让我抛弃过去下载-导入的方式,拥抱了 online,进而开始接受版权的概念。在音乐的内容上,网易云大大丰富了我收听的范围,让欧美流行乐成为整个高中时代几乎全部的音乐内容。总而言之,这个 app 做到了让音乐成为我这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对于一个音乐软件产品而言,这是它所能获得的最高赞誉了。

音质意味着什么?

音乐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意味着:我开始会去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音乐其最完美的形态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一个人开始不断尝试改善当前的条(硬)件,追求更好条(硬)件的开端。 Apple 的 EarPods 是我整个高中阶段的音乐外设,虽然使用了很长时间,但是它对于我个人的意义,以及在我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实则微不足道。它在我音乐生活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反派,因为它一直是我追求更好音质体验的阻碍。不止是我,我相信很多人在长时间使用 EarPods 的过程中对音质变得麻木而无所追求——这不是什么优越。或许有人会觉得,难道从便宜的耳机里听到的音乐就比从好耳机里听到的音乐来得低级或廉价吗?诚然,歌还是那首歌,但是劣质的耳机让你得到的音乐和音乐家表达的音乐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本质上,音乐作品不像视觉作品那样直观,它从创作者的脑中诞生,一路经过层层损耗才来到你的耳朵里,这过程中它不得已失去了许多细节,而耳机是这些损耗中我们最能改变的一个环节。我相信一个满怀热忱的音乐家也不会允许自己的作品被低劣的耳机如此残酷地对待,残缺不全地传递给听众。

AKG N20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觉得自己需要买一副好一点的音乐耳机了。音乐耳机的优秀境界似乎是没有穷尽的,在自己预算之内,我在大学的第一年结束后第一次出于自觉地买了个耳机产品—— AKG N20 。我非常喜欢这个产品。

从一众耳塞式耳机里选中这一款耳机的直接原因是它支持 iOS 和 Android 双系统线控,我一直很重视线控操作的便捷性。在挑选耳机的过程中,我对于耳机产品内部的“阶级分化”算是有了初步了解,所以对于这款售价不到 800 的耳机,其实在此之前我对它的音质并没有抱太多期望。到手之后的试听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期待。相比于 EarPods , N20 的第一印象是它把各种声音区分地很开,这不是在夸赞它的解析力,而是它对声音的处理似乎是过于开阔了。以一个标准的 Rock Band 为例子,你能感觉左边的贝斯和右边的吉他似乎分别站在舞台两端……并且我觉得似乎比起 EarPods , N20 对于重低音的处理也稍显乏力。总之带着种种失望听了半个多小时后,我把 N20 放下了,还是拿起了原来的 EarPods 放入耳中,结果戴上耳机的一个瞬间,我差点把耳机扔出去!

这是什么??原来 EarPods 的声音是这样的?原本我期待的完美声场没有了,各种乐器的声音如一锅糊粥,原本我期待的有力低音没有了,鼓点在其他乐器的模糊处理中发出让人头疼的嗡嗡声响。我恍然大悟,柏拉图所言的从昏暗洞穴走到阳光下觉得刺眼,原来是这种感觉啊,适应了阳光下的美好真实再去看洞穴里的黑暗觉得可悲不堪,原来是这种感觉啊。

此后我再也没用过 EarPods 了。

2019.11.29 更新

欲望逐渐膨胀

N20 并没有让我觉得完美无憾,首先就是音质的表现。因为在大学之后,我的音乐品味完成了它的转变,从口味还算清淡的欧美流行变成了较为浓重的硬核邦摇,尤其是喜欢上了ヒトリエ这个乐队,而 AKG 在处理这类金属感比较强的复杂编曲中的贝斯部分就稍显力不从心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贝斯的低音与鼓点总是混在一起。(不过也就是在努力去分辨 bass 的过程中,我不断打磨着自己的耳朵

N20 最大的缺点就是耳机线带来的严重的听诊器效应。我日常总是带着耳机出街,所以稍微剧烈的身体动作立刻能以噪音的形式反映在耳机里。我开始有点后悔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有一步到位直接选一个降噪的头戴蓝牙耳机。

考虑到各种因素,我开始以暂不购买为前提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头戴蓝牙耳机

当颜值成为一个标准

当颜值成为选择耳机的一个标准,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像我这样陷入没有耳机可选的窘境。

一个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如今市面上优质的头戴式音乐耳机在设计上总体上是大同小异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我称为北欧简约系德式机械系。前者以 Sony 为代表,特点是层次感弱,圆润朴素:大法家的耳机总体上就是几乎一体式纯色设计,开线和开孔都比较克制。森海塞尔的 HD 系列也几乎属于这类(当然 Beats 也是这类风格,但是我们讨论的前提是优质的头戴式耳机)。后者以 Bose 为代表,最大的特点就是金属感非常强,锐利。我觉得这类耳机在设计上层次感很鲜明,一股重工业的味道。铁三角和 B&O 也接近这类。

这两类我都不觉得好看,后者在我看来稍欠美感,就像理工科一样审美风格。而前者虽然称不上难看,但是这类风格终究是让人觉得疲劳了,渐渐地也觉得难看起来。

偏偏在外观上我并不想做出妥协,所以我一直关注着各家厂商新耳机的动向,但是始终没有能找到让我满意的款式。就在我越发担心自己没有耳机可以选的时候,来自英伦大陆的音乐设备品牌 Marshall(马歇尔)带着它独有的气质出现,看到 Marshall 的耳机后,我便不再考虑其他品牌的耳机了

Marshall Headphone

马歇尔太好看了,真的太好看了

当然,实际上你看它的设计并不是采用了和其他耳机多么不一样的思路,只是几种相对比较少见的元素在完美恰当的结合后产生了一种相当罕见的质感,在一众耳机中显得非常别致。在了解它在音质上的表现之后,我觉得作为摇滚乐队宠儿的 Marshall 一定非常适合我的口味。虽然没有急着购买,但是趁着一次力度不小的折扣,我还是入手了,这一次我打算一步到位,选择了他家的最旗舰—— Marshall Mid A.N.C

如果让我评价这款耳机,在颜值上我愿意给满分,音质上可以给出很高的分数,功能上及格没有问题,但是佩戴体验我觉得实在是不及格。颜值上文大力表扬过了,这个耳机的音质我起初并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比起价格不到它一半的 N20 ,它的表现比不算惊艳,但是在我长时间试用大名鼎鼎的 MOMENTUM Wireless 后,我觉得 Mid 相比于它并不逊色甚至在硬核摇滚的表现上更出色。因为对于低音和鼓点, Mid 会增加更多力度,而且在电吉他上, Mid 可以说是完胜的,保持了电吉他的尖锐但又不会显得刺耳。在功能上,虽然 Mid 的主动降噪实在是差强人意,但是续航和操作都让我非常满意。只是这个耳机过于夹头,我戴半个小时就会觉得压迫,一个小时可能是连续佩戴的极限了。

总体上来说确实是现阶段最适合我的耳机了(或许是除了 Marshall Monitor 之外),只是我没有预料到这个耳机的颜值高带来的弊端,就是我并不敢带着出街 🌚

Sennheier IE 40 Pro

本部分内容于 2020.10.7 更新

Marshall 实在不适合长时间佩戴,这是我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最大的感受。实际上,糟糕的佩戴体验已经让我对这款耳机的整体评价转为消极了。我开始愈发想念那些耳塞,可以挂在你的耳朵上一个下午而不会给你带来疲倦。再加上由于 N20 的退役,我手边缺少一条足够好听的入耳式耳塞——我很快萌生了“买一条吧”的想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选耳机这个自媒体,这种理性派的耳机测评在我看来还是显得靠谱的多,我在他们测评的众多耳机中精挑细选,最终选择了森海塞尔的一款入门监听耳机 IE 40 Pro (当然,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 N20 的升级款 N25 在国内已经很难买到了)。

这款耳塞打动我的地方,一是它的外观,纯黑的款式透着一股冷淡的工业设计风格,恰到好处的红色部分又给耳机的整体观感添加一丝鲜明感。二就是这款耳机在发烧友口中还是有着不错的评价。在我买来之后的几天里,我仔细地对比了这款耳机和 Marshall Mid. ,发现了在主观听感上这款耳机确实比 Marshall 更适合器乐摇滚,本身定位监听耳机的它在还原摇滚和演奏的现场感上表现出色。很快, Marshall 就被我放进柜子里尘封起来了,而 IE 40 Pro 则称为我主力使用的耳机

当然,我对这款耳机也并非百分百满意,一方面是它本身既没有线控功能也没有麦克风(这是出于它监听耳机的功能性定位)。另一方面,在无线时代的入口处,我转眼看着周围人手中纷纷取消耳机接口的大屏手机,在看看我还在服役但是时日无多的 iPhone SE 1 代……我相信我的下一台设备也将会是没有 3.5 mm 接口的,而到时候,这只 IE 40 Pro 又该何去何从呢?

或许发烧友就是这样吧,用于处于一种生于忧患的状态,总是在未雨绸缪,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听音体验,而从不停止自己追求体验和需求升级的步伐。

CD买来“看”

入坑邦摇之后,我发现听日文歌比起听英文歌更花钱,听英文歌的人,大部分流媒体随便一个地区都能满足大部分需求(Apple Music 国区一个月只需要 10¥),但是日本人至今还留存的实体 CD 情结让流媒体在日本的发展很受阻碍。

我最早想买 CD 只是为了支持一下无比小众的ヒトリエ,但是很快我觉得 CD 这种东西似乎存在一种魔力,让占有它的人从中获得巨大的积极体验。于是我慢慢地把购买 CD 做为一种类似于习惯的行为,或许是因为大部分 CD 都很精美,而且实体带来的特殊感受会让习惯了流媒体的人觉得很亲切。

CD 本身作为一种听觉事物的载体,到了现在更多是在满足我的视觉欲望,因为流媒体已经让听歌变得很便捷很舒服了,而听 CD 则显得非常笨拙——首先我得找打一个价格比较适合的 CD 播放器,这一点就足够困难了,其次我还得经常“手动切换 playlist” ,最后这些播放记录还不能扫到 last.fm 上去…

写在最后

花了一个晚上絮絮叨叨地把自己和音乐设备相关的经历梳理了一遍,虽然在半途决定了以“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一个好耳机?”来做题目,但实际上形散神散,早已经和这个标题没什么关系了。况且,难道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好耳机吗?因为我现在又觉得音质优劣这个东西还是比较主观的,谁能想到 N20 在我看来会和 MOMENTUM Wireless 相差无几呢?说到底,耳机里的歌都是从手机里流出来的,或许一个好的前端能对音质提升有更大帮助?再说到底,耳机里的歌都是要流到耳朵里去的,看来还是沙雕网友说的对:出生时记得选配一个好耳朵。

以下是我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参考的文档和资料,来源于网络,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一个好耳机?

https://boycottangent.github.io/2019/08/25/report-musicdevice/

作者

haikuzu

发布于

2019-08-25

更新于

2021-05-27

许可协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