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葛的 2019 年度字(伪)
每到年末的时候,我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字来对自己的过去的这一年做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总结。 2017 年,我用“变”这个字来描述进入大学之后,随着生活环境变化所引申出的心境转变。 2018 年,我给予自己的年度汉字是一个“破”字,因为正是在这一年里,我学会变得开放和接纳。但随着我逐渐开始习惯于自省,习惯于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我发现用一个字来概括自己的一年实在越来越难了。或许当我对于自己生活的视角趋向微观,我也慢慢失去了宏大叙事的能力吧。
不过尽管找到自己 19 年的年度汉字变得不容易了,我仍旧试图把握自己 19 年的总体状况,总体上,我对自己的 19 年还是满意多于不满,尽管在今年我遇到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遗憾,比如最喜欢的音乐人 wowaka 的离世,比如职业生涯发展的挫折,但是我也发现诸多令自己感到欣喜的变化。
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越来越发觉自己的感性变得丰腴起来。而且——不同于以往——我开始为这种变化感到高兴。频繁地在生活经历到热泪盈眶的时刻,以前的我几乎不会被虚构的故事所触动到流泪的地步,不过在过去的一年,这样的经历并不少见。当我变得更感性后,我就会觉得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相当多充满审美意味的瞬间。很多时候,我会产生立刻掏出手机,打开相机去捕捉某种景象的行为,这样的内心冲动在以前的我身上并不多见。(也正是因此我开始使用 Instagram 了)
同时,感性也帮助我去理解作品中的形式,而不只关注内容本身。我在年末的时候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动画电影,《未来学大会》,如果纯粹看剧情,这部电影并不那么吸引人,但是电影把动画和真人相互交织的表现形式,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表现力,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我发现自己或许变得喜欢去电影院了,因为那种临场的感受所带来的体验。过去我认为这种体验并不那么值钱,因为我坚信内容重于形式,但是现在我稍微改观了。
这种种理性的放松或许和自己在这一年来所接触到的观念和知识有很大关系。在这一年里,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对于科学、对宗教应该抱有怎么样的态度,也在这样的思考中了解到了存在主义。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我可能不再是一个坚持的理性至上的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此抛弃了理性的价值,相反我仍旧认为理性在这样过分浮躁的社会里是很稀缺的,理性和感性,在我们的人性中都需要占据它们各自应有的位置。
如果说,过去的我一直在很“用力”地谨慎地生活,试图去按自己的想法百分百地营造出理想的生活,而不愿妥协。过去的一年,这种类似强迫一样的执着放松了很多。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依然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答案,但是我把实现这个答案的过程当作一种目标而非义务。就像我在和飞神的闲聊中所谈到的一样,去追求各种体验来填充自己的一生,而体验是一种过程性的概念。在生活中,我也因此变得更加随性,我开始体验到我过去所无法想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经历。而过去我之所以没发想象,就是因为我认为这样的事件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应当”,而这种“应当”与我自身的性格并不相符。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非这样不可”的事,当你真正去做了,你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可靠。
归根结底,我其实认为冥思苦想出一个字来概括自己的 2019 也并非必不可少了,所以我选择不这么做了,不再用一个字去概括自己的 2019 年,我选择把这件事交给 Siri ——
写在最后
尽管很早就动笔开始这样一篇 blog 了,但是最终完稿还是在很久之后了,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 2020 年第一季度发生的诸多事件,使我一度失去了以前那样写文章的热忱了,现在再看 Siri 的话,即觉得讽刺也觉得释然,希望 2020 年真的能如它所言吧。